元宇宙这个词语,可以追溯到1992年的科幻小说《雪崩》,其中描述了一个比地球还要巨大的元宇宙世界——互联网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创造出来的虚拟世界。如今,历经30年的时光,究竟什么是元宇宙?元宇宙会给人类带来哪些改变?这些问题,仍未找到答案。


来源:视觉中国

元宇宙或将催生人类文明新形态

如果将《西游记》理解为古人对超能力的幻想,那么,它就和现在元宇宙的理念非常切合——孙悟空就相当于“元”,它拥有四个方面的变化。第一是千里眼,电视和视频实现了这个幻想;第二是顺风耳,电话和手机也已实现;第三是一个筋斗能飞十万八千里,飞机也实现了这个幻想。

目前还没有实现的,就是“七十二变”。除了真身以外,其他的变化可以理解为在另一个幻想世界的变化。从这个角度来理解,孙悟空的这个本领与元宇宙“同源”,它阐释了在虚拟世界里,上天入地、造化变形的概念。

1992年,科幻小说《雪崩》描述了互联网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创造出的巨大元宇宙世界。如果说《西游记》是幻想,到了《雪崩》便有了在技术上实现的可能。及至2021年,脸书(Facebook)改名Meta,向元宇宙领域转型。马克·扎克伯格构思的未来世界,是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融合,这是在技术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次更名。

互联网形成了基本的网络化构建人际关系社区的功能,交互和娱乐可以视作元宇宙的雏形。在互联网中,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。发展到后期,4G的普及让移动互联网成为现实,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,任何地方,和任何人进行交互。人是网络的连接者,互联网将个体直接连接起来。

随着5G的到来,人、机、物之间实现了互接,进入了数字化时代。由于人具有意识,因而可以通过数字化的手段进行思想交互,而物是静态的,对其感知则需要借助5G的强大功能,因而也出现了更多的技术,例如物联网、人工智能、区块链、云计算、大数据、边缘计算等。

数字技术在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拓展,使得元宇宙的诞生水到渠成。《西游记》描绘的“七十二变”,到未来将可以在虚拟世界一一实现。

如何实现呢?笔者认为,元宇宙的定义,是虚实相生和人机合一,两者相统一;是在真体、软体和虚体之间进行切换、替换和扮演的循环过程。从技术的角度上看,真体来自现实世界的客观物体。软体是虚拟世界中的镜像世界,它是现实数字化的孪生体,也就是原来真实世界的镜像。虚体是不以现实世界为摹本创造的物体,可以不以现实世界为物本而创造世界。两个世界,三个不同形态的转换便是元宇宙的架构。

由此,元宇宙的认知也由三部分组成,分别是具身认知、离身认知和分身认知。在发展元宇宙的过程中,经济系统与物理系统也是平行而存在的。在经济学上,这种经济系统在未来可能是一个增量——它能为我们产生很多经济价值,这也是人们热衷研究它的原因。开发物理世界,是利用土地、资源、劳动力等给人类带来经济效益。未来,元宇宙将可能替代这种方式,为人类的经济发展提供一个新势能。

元宇宙是人类进化的一个重要分水岭,其会催生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并存且融合的文明新形态。这种前所未有的情况或将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——人是有思维、思考能力的高级智能体,在未来的虚拟世界中,很可能会存在一个与人类一样的高级智能体。它与客观物理世界并存,且能够替人去做决策。

这样的虚拟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,将进一步影响政治、经济、网络文化安全等方面。

在社会发展方面,现在姑且可以认为元宇宙是网络虚拟化进程的最终形态,哲学家、科学家还会不断涌现,未来会产生更多高级的遐想,并将成为人类文明演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历史性节点。这可能会引发正反两个结果——坏的结果,彻底滑向虚拟化陷阱,成为人类依赖的数字空间;好的结果则是与现实社会耦合增强,对现实社会进行有益补充。

我们需要做的,是要防止滑向坏的结果,避免步入虚拟化陷阱。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:首先是防止知识停滞,因为元宇宙所有的知识是已知的,要避免沉浸其中,不再创造新的知识。其次是防止确定的世界,因为元宇宙数字化程序无自然随机性,要避免成为逻辑和计算的环节,不再出现任何意外的改变。最后是防止探索的缺乏,要避免元宇宙演化成安乐的漩涡,人们沉浸其中无法自拔。

原文出处:光明日报